戚建庄‖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

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,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党中央持续对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,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,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全面提高城乡规划、建设、治理融合水平。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、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,成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。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时代意义、客观要素及战略举措,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。
一、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时代意义
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。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,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。在当前历史阶段,推动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。
1、城乡融合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。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,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。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,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,实现城乡共同繁荣。只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,加快补齐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短板,在完善乡村水、电、路、气、通讯、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同时,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基础设施,才能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。
2、城乡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抓手。通过促进城乡经济循环,能够释放内需潜力,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。科学制定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规划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、加强品牌建设、强化乡村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,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有效激发农村消费潜力,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3、城乡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,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以城镇化率为基础,积极探索让城市与乡村在更高水平上共融共生的新型城镇化道路,推动城市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现代产业向乡村延伸覆盖,让农业强起来、农村美起来、农民富起来。
二、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建设融合的客观要素
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多方面要素的整合与互动,需要系统谋划、统筹推进。从实践来看,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建设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客观要素:
1、产业融合。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。通过促进城乡产业互补和合作,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互动,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产业优化。农村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,打造品牌产品,吸引城市市场需求;城市通过引进农村优质农产品,丰富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,实现互利共赢。具体来说,一是聚焦“土特产”,做强全产业链,聚焦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鲜明地域标识度的特色产业;二是系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,培育乡村新业态;三是创新激活乡村消费市场,畅通城乡循环。
2、人才流动。人才是城乡融合中最活跃的要素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。立足乡村发展的人才所需,为青年提供在乡村的事业发展空间和平台、生活品质保障及价值认同,实现青年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“双向奔赴”。通过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机制,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、农村经济发展等工作,推动农村振兴;同时,鼓励农村人才到城市就业创业,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。
3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。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物质载体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在城市,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,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;在农村,也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例如,加快农村电力、通讯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。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,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人居环境提升,从闲置资源盘活到乡风文明培育,全方位绘就村容村貌美、生态宜居美、乡风文明美的乡村新画卷。
4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。生态环境是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基础。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。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,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,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通过开展农村生态工程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等措施,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。大力发展乡愁文化,做好一顿饭、唱好一台戏、过好一次体验,发挥好乡村人文优势;用好耕地、宅基地、建设用地,发挥好乡村土地资源优势;统筹好支农资金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发挥好乡村政策优势。
三、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战略举措
推动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,需要采取系统性、创新性的战略举措。基于各地的实践探索,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关键举措:
1、坚持规划引领,优化城乡空间布局。科学规划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。坚持规划先行,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,有效促进城乡空间融合。把握正确方向,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、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;突出重点,抢占先机;加强环境治理,下好先手棋,开辟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2、推动产业创新,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。产业创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,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,着力构建“一村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特色农业体系;二是产业项目集群化升级,聚焦核心产业,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链,推动龙头企业扩规提档;三是文旅融合多元化布局,构建“项目带动+文旅融合”发展模式。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。全力推进示范片区建设,走上以产业提质、生态优化、文化赋能、治理增效为核心的片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3、促进服务共享,实现城乡社会均衡。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城乡高水平融合的重要体现。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纽带作用,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在规划布局、设施建设、资源配置、人才调配等方面的一体化统筹,全面提升乡村文化、教育、医疗、育幼、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。
尤其应倾力打造未来社区生活场景,为居民提供普惠现代的教育服务。
4、创新治理机制,提升城乡治理效能。创新治理机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。充分发挥乡村治理示范村带动作用,提升各村善治水平。以党建为引领,将辖区细分为基础网格,每个网格建立专属微信群,乡镇直部门工作人员、专职网格员全部入群,实现政策秒达、诉求速应、问题快处。建立健全覆盖全域、响应及时的治理体系,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精准对接,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总之,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,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全面把握产业、人才、基础设施和生态等客观要素,并采取系统性的战略举措。展望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将加速补齐,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逐步构建,农村的现代生活条件将不断提升,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。只要我们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,就一定能够绘就一幅城乡并肩向未来、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扩展阅读
头条推荐
- 河南淮滨实验小学郑营的孩子们毕业啦2025-06-27 16:28:08
- 河南淮滨:派出所民警积极开展反诈宣传2025-06-20 08:40:04
- 河南淮滨:精益求精纺织女工2025-06-17 16:30:54
- 河南内黄迁民屯村的“瓜果经济”村里2025-06-16 09:41:44
- 河南内黄文旅推荐官代言直播助农2025-06-16 09:36:34
图文推荐
-
1
山西省绛县县委书记解芳深入农商银行看望慰问一线女职工并调研
2025-03-06 14:30:47
-
2
河南信阳市文联主席姜洋走访慰问淮滨农民作家王新华(图)
2024-02-05 23:00:20
-
3
极目新闻因批评河南“男女妲己”被全网怒怼 被质疑“亲日”
2024-01-22 09:33:32
-
4
河南杞县五里河镇:依托红色资源融合 促进民宿产业发展
2024-03-28 21:02: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