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祥‖一部流动的边疆史诗

 
      戚建庄先生以新疆地域旅行为脉络,用镜头般的语言捕捉了北疆至西陲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肌理,形成一部流动的边疆史诗。诗人以时间为经、空间为纬,在2025年7月31日至8月6日的行程中,将禾木村的晨雾、喀纳斯的湖光、赛里木湖的蓝调、果子沟大桥的钢骨等元素熔铸成诗,既保持了游记的纪实性,又赋予景观以神性与哲思。
      在自然书写上,诗人善用通感与拟人构建沉浸式体验。《哈登观景台》中“木屋的炊烟是大地升起的五线谱”,将嗅觉(松木香气)、听觉(尖叫)与视觉(晨雾)编织成立体乐章;《赛里木湖颂》以“天山之巅的蓝眼眸”喻湖水,十二米透明度化作“上天的馈赠”,让克勒涌珠的碎光与月亮湾的呢喃形成对话,自然景物在拟人化处理中获得生命质感。尤其《白桦林》中“十万柄金箔小锤在秋风中调试音准”的意象,将季节更迭转化为听觉盛宴,体现对自然韵律的敏锐捕捉。
      人文维度的书写呈现出历史纵深与当代温度的交织。《赛里木湖颂》的“人文之光”章节,以“点将台旗幡宣示着左宗棠风骨”锚定历史坐标,又用“亲水滩的篝火点亮星辰”连接现代生活,蒙古包炊烟与丝绸古道的灯盏形成时空叠印。《群鹰展翅争肉香》则以“百鹰盘旋烟火上”的动态场景,将民俗活动升华为生命力量的礼赞,抛物抢食的欢腾与禾木河水的波浪构成人与自然的和声。
      诗歌形式上,呈现古典格律与自由体的多元探索。《观鱼台上览胜景》《喀纳斯三湾》等七律凝练如书法题跋,“人为峰时峰显矮”的豪迈与“似鲲似魅幻界开”的奇诡形成张力;而《哈登观景台》《禾木桥》等自由体则如广角镜头,以“悬崖的睫毛”“钢索纺云”等超现实意象拓展想象边界。这种体裁切换暗合景观特质——格律对应人文古迹的庄重,自由体匹配自然奇观的灵动。
     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“光”的持续凝视:晨雾中的金箔晨光、白桦林的银白瞳孔、赛里木湖的蓝宝石光泽,光线不仅是视觉元素,更成为贯穿全诗的精神线索。正如《白桦林的早晨》中“每片白桦叶都在发光”,自然景物在光的沐浴下获得神性,而人类活动(摄影、篝火、长调)则成为光的折射,形成“万物有灵”的生态观照。
      组诗的内在逻辑暗合旅行中的“发现”过程:从禾木村的微观视角(木屋、炊烟)到赛里木湖的宏大叙事(左宗棠风骨、丝绸之路),空间尺度的扩展伴随情感升维。《果子沟大桥》以“凝固的闪电”“钢的竖琴”等工业意象,打破传统边疆书写的田园牧歌模式,让现代工程与古老峡谷形成史诗般的对话,体现对边疆发展的当代思考。
      些许不足之处在于部分纪实性文字(如景点介绍)与诗歌意境的衔接略显生硬,部分七言绝句的韵脚稍显刻意。但整体而言,这组作品以赤子之心触摸边疆大地,在湖光山色中打捞历史记忆,在草木生灵间聆听宇宙密语,最终将个人行旅升华为对家国山河的深情礼赞——正如赛里木湖的万顷碧波,既映照雪山云霞,也倒映着每个游子心中不灭的华夏之光。
 
头条推荐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