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江市阳东区:阳东雅韶十八座 “镬耳屋”见证跨越两世纪的崇文雅风

  • 2023-08-09 13:04:43
  • 阳江市政府网

  诗词、楹联、书画、漆艺、风筝……阳江,这座海滨城市蕴含了数不尽的大智慧。这背后,离不开当地崇文重教、名人辈出的浓郁氛围。

  而论及崇文重教,不得不提的代表之一,便是坐落于阳东区的雅韶十八座,以及代代繁衍于这片古村落的谭氏族人。

  两个世纪以来,十八座标志性的“镬耳屋”为当地居民遮风挡雨,也成为后辈传承百年崇文雅风的最好见证。早在上世纪初期,阳江就流行“无谭不成校”的俗语。一段族史、一方文化、一脉相承。记者近日走访当地,探寻雅韶十八座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        

  历史

  清代富商谭谓和子孙建成上下十八座

  雅韶十八座传统古村落位于阳东区雅韶镇东南部,距镇中心2公里,距阳江市区仅一河之隔,是坐北朝南、依水而建、古典雅致的砖瓦木结构古建筑群,也是迄今为止阳江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。

  雅韶十八座地处雅韶村西元自然村,位居漠阳江冲积平原上,地势平坦。村落空间布局规整紧凑、错落有致,以东西向的中心街串联南北六条巷道,空间组合严谨有序,民居建筑三座一组沿巷道有序排列。建筑造型统一,形制灵活多变,整体同中有异,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。村落一街十二巷和广场、民居、商铺、古井、古树、池塘、农田、河道、古港池、古仓库遗址共同形成完整的村落体系。

  西元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,距今已有266年历史。乾隆年间,雅韶沙塘村有谭姓兄弟三人,大哥名誉可,二哥名诗可,三弟名谓可(古称“谭谓”)。老大、老二攻读诗书,考取秀才,唯独老三谭谓生得孔武健壮,终日喜使拳弄棍,考取武秀才。谭谓虽是一介武夫,却精于经营治家,生财有道,他经常到雷州半岛和广西、云南一带做贩牛生意,也到台山地区贩油,因经营有术成为富商。

  据介绍,十八座谭氏最早聚居村东沙塘村,后来谭氏族人繁衍壮大。至清乾隆二十二年,富商谭谓出资兴建十八座,后来谭谓的后代子孙逐年又增建了18座,至今形成十八座(西元村)、沙塘村、东安村、双边村、长光村、中股村等自然村组成的大型聚落。因此,十八座是由36座古建筑组成,另有旁房20多间。

  西元村坐北朝南,建有护村的三座炮楼、近百亩鱼塘,以及供村民生活使用的水井、耕地、菜地、饲养场、加工场、碾坊、油坊、豆腐坊、粮仓、码头、市场,供休闲娱乐的钓鱼台、竹园、果园,供祭祖的祠堂等等。在整个建筑群中心,原有一座三进祠堂,雕梁画栋,古朴辉煌,后遭拆毁。

  村落中心部分是分成南北两排的三十六座房屋,每三座为一连体单元,北面六单元为“上十八座”,南边六单元为“下十八座”。建筑为硬山顶灰瓦屋面,青砖墙体,房廊墙体上方皆雕刻有精美的龙凤花鸟图案,展现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建筑雕刻艺术。村落布局严谨,整体呈方形格网布局,如同两个并排躺倒的“非”字,构成十分规整的巷道。巷边设有排水沟,雨水污水由北边高处流向南边池塘,体现了古人的智慧。每个巷口还建有门楼,夜晚用粗硬木头封锁,可防外人进入。

  镬耳山墙是十八座最为突出的建筑特征之一。中国传统民居一般由三部分组成:台基、屋身、屋顶,山墙就是屋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,两排房屋门户东西相向,房屋迎水墙体上方有圆拱造型,酷似“镬耳”,故又名“镬耳屋”。“镬耳”既可遮阳防晒,又可隔火防火,还刻有生动逼真的龙凤朝阳浮雕,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。在规模庞大的十八座古村落中,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,蔚为壮观。

  在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中,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,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山墙。十八座中原有大量的镬耳山墙,但大部分被拆毁。

  现状

  风貌完整特征鲜明具有独特文化研发价值

  村落整体表现为清代中前期风貌,虽经历战乱、匪盗、天灾和重修,仍较完好地保留了池塘、民居、书院、古井、街巷、碑刻和古树等要素,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清建筑有30多栋(座)。总体上,雅韶十八座完整地保存了整个古寨的历史原貌,呈现出完整的粤西沿海地区农业社会乡村风貌景观。

  目前,雅韶十八座自然环境良好,乡土气息浓厚,完好地保留了历史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、风貌和街巷肌理,在生活模式上具有历史延续性。村中传统建筑数量众多,且分布集中、布局规整,保存基本完好程度达80%以上,建筑装饰艺术丰富。同时,雅韶十八座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。

 1/3    1 2 3 下一页 尾页
头条推荐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