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进行中,本报记者邀请名师解答考生关心的热点问题—— 不必纠结专业的“冷热”

  • 2023-06-28 14:00:30
  • 阳江市政府网

  考生在选专业时不妨静下心来思考,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职业和学术生涯的规划,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、就业意向等,多思考“喜欢什么专业?”“自己能干哪些活?”“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?”等问题。需要注意的是,多数高校和院系都有明确的转专业政策,但存在一定难度。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阶段精准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,一步到位。

 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教师郭福建博士:考生选专业时,要结合自身兴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、人才需求来考虑。俗话说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考生应该报考对其主干课程感兴趣的专业,充分思考自己是否愿意学、有能力学。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,通过学校公众号、官网信息等渠道认真查看专业的详细介绍,全面了解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差异,以及报读了该专业毕业后能做哪些事情或接下来的升学方向,从而分析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。此外,考生还要考虑自身能力、意愿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度,例如工科专业的就业面广、发展前景好,凡是与金属材料研发和应用有关的企业,都需要工科人才。升学路径也较广阔,竞争相对来说没那么激烈,可选择的院校也比较多。但是,大部分与工科专业相关的工作都需要进企业或工厂,可能与一些学生理想中的工作环境有差异。因此如何选择专业,还要看个人意愿和具体情况。

  问题4

  如何看待“冷门”和“热门”专业?

 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教师郭福建博士:一些舆论轻易将工作环境好、薪资待遇好、社会地位高定义为“热门”专业,实际上所有的专业都有其价值,专业的“冷热”是相对的,而不是绝对的,主要与国家战略需求、经济发展主旋律和技术进步状况有关。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,“热门”专业可能不会一直热门,“冷门”专业也不会一直冷,好比一年四季中的冷热交替。例如坊间曾流传生化环材是四大“天坑”专业,如今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加快,生物技术、化学化工、环境保护、新材料研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,就业前景不容小觑。展开来说,新能源汽车、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,新材料是关键;受到新冠疫情冲击,生物医药行业需求增长;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进一步凸显对生态环保人才的需求。然而,曾经“红极一时”的计算机类专业,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大厂纷纷被曝出裁员,这都说明,专业的“冷热”是由当下社会需求牵引的。随着时间推移,当某个行业的人才达到饱和状态时,相关专业热度会逐渐退却。有一些专业刚入学时十分热门,毕业时却遇冷,变成“红牌预警”,此类情况都有可能发生。

  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考生选专业时不应过于纠结专业的“冷热”,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,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,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特点、自身所长、价值取向和发展潜力,结合国家发展趋势、专业自身的学科特性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等,科学地作出选择。

  问题5

  如何选择新学科专业?

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、招生办主任杜菁锋:学校增设新专业,原因多为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牵引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。阳江职院今年增设了汽车制造类、护理类、药学类、电子商务类、广播影视类五个专业类,均是根据阳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作出调整,如阳江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,都是增设新专业的背景,以提升专业建设的“契合度”助力阳江的“3+6”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,深化“产教融合实践基地”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。

 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,经过优化改革而出现的新专业是顺应当下需求而产生,其背后的就业、发展机会更多。但风险也是并存的,涉及到就业面、人才培养的适应度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等因素。不过,我认为机会是大于风险的,新学科专业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度,具有极强的“未来性”。建议学生还是应该将目光转向自身,以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目标为导向,不用一味追求新专业、“热门”专业,也不要害怕未来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,大胆地追寻内心的热爱。

头条推荐
图文推荐